(一)基本情况
苹果是我国入世后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2000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产量达到3381万亩和2043万吨,分别占我国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1/4和1/3,占世界苹果面积、产量的2/5和1/3;苹果产值约346亿元,占水果总产值的43.3%。2000年出口苹果29.8万吨、苹果浓缩汁14.2万吨,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苹果已成为我国北方一些主产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及促进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产量稳步增长,质量有所提高。1978年以来,我国苹果生产经历了两个发展高峰,即1986-1988年和1991-1996年。1997年后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老劣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优生区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苹果稳定发展。到2001年,我国苹果面积由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的4480.2万亩调减为3381万亩。苹果生产已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苹果总产量稳步增长,2000年达2043万吨,比1978年增加近8倍;单产达604.7公斤/亩,提高1.34倍。与栽培面积最大的1996年相比,苹果面积减少24.5%,但产量增长19.8%。在产量增加的同时,苹果质量逐步改善。2000年,全国苹果优质果率达30%以上,优质示范园区的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
2、栽培区域逐步集中,品种结构有所改善。我国共有25个省(区、市)生产苹果,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四大产区。四大产区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44%、34%、13%和4%,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9%、31%、16%和1%。20世纪90年代以来,苹果良种比例大幅度提高,红富士、元帅系、金冠、乔纳金、嘎拉和其它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分别达到49.62%、9.72%、6.19%、3.00%、2.83%和1.91%,国光和其它老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仅为13.99%和11.31%。
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贸易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苹果商品化处理发展较快,已有分级包装生产线近40条;70年代全国苹果冷藏量不足10万吨,目前已达400万吨左右,占苹果总产量的20%;2000年,苹果加工量近200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10%,苹果浓缩汁生产量已达20万吨。随着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一大批苹果生产、销售及加工龙头企业,对促进苹果产业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苹果出口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00年出口苹果29.8万吨,创汇9656万美元。在20多个苹果出口省(市)中,山东、辽宁和陕西位居前列,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69.7%-75.8%和76.1%-81.9%。另外,2000年我国还通过边贸的形式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出口了近100万吨苹果。同时,我国苹果浓缩汁的出口增长很快,2000年达到14.2万吨,创汇11638万美元,占世界苹果浓缩汁出口量的25%左右,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苹果浓缩汁出口国,美国是我国苹果浓缩汁的第一大进口国。
在我国苹果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口也快速增长,由1998年以前的不足1.5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55万吨,而且进口苹果的单价不断提高,由1997年的302.4美元/吨上升到2000年的458.2美元/吨。美国和新西兰是我国最大的苹果进口国,分别占我国苹果进口量、进口额的74.15%-96.33%和73.14%-96.41%。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苹果产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与入世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1、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生产布局上,适地适栽的原则贯彻不够,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仍有大量的苹果栽培。同时,在适宜区缺乏品种区划,也有盲目发展不适宜品种的问题。在品种结构上,一方面,主栽品种比较单一,红富士栽培面积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一半。同时,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早熟品种不足5%,中熟品种也只占15%-2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另一方面,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2、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采用良种苗木可以增加苹果早期产量20%以上,能明显提高苹果生产效益。苹果生产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无病毒健康良种苗木,而我国目前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还不健全,苗木质量不高。主要问题是不按标准生产,缺乏有效管理和从事苗木生产的龙头企业,苗木调运比较混乱。另外,良种选育、引进和区域适应性试验工作相对滞后,致使品种更新速度缓慢。
3、平均单产低,总体质量较差。苹果单产近10年来持续增长,已由1991年的182公斤/亩增加到2000年的604公斤/亩,但仍低于世界866.7公斤/亩的平均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另外,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单产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有些地区单产只有300公斤/亩左右。我国苹果内在品质与国外差别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其他主产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优质果率偏低,约为国外的1/2。无公害苹果生产刚刚起步,生产者大多不熟悉有关标准,少数生产者仍然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影响苹果的整体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采后环节薄弱。先进苹果生产国鲜食苹果都经过机械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再投放市场。而我国经过处理的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左右。我国苹果总贮藏能力约占总产量的20%左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低60个百分点,而且我国主要以土窑洞、冷凉库等土办法贮藏为主,气调贮藏仅占3%-5%。先进苹果生产国已基本上实现了采后的冷链流通(包括运输、贮藏和销售),我国苹果冷链流通几乎为零。我国苹果加工能力有限。一是加工量小,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0%,比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低20个百分点;二是加工技术水平、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加工品种单一,除苹果浓缩汁外,苹果鲜榨汁、苹果汁饮料、苹果酒、苹果醋等其它加工品尚未形成较大规模。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鲜果市场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生产苹果,苹果总产量近6000万吨,其中前14个国家产量占总量的73.6%。世界人均苹果产量约10公斤,我国为15公斤,高于世界人均水平5公斤,但低于新西兰、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人均30公斤的水平。
世界苹果年贸易量约600万吨,贸易额30亿美元左右。苹果进口最多的国家依次为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美国和巴西。1996-1998年,苹果年进口量:德国为70.7- 78.9万吨,巴西为12.6-25.7万吨。世界上出口苹果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智利、意大利、荷 兰、匈牙利、土耳其、中国、南非、新西兰和阿根廷。其中法国苹果出口量最多,1996-1999年为63.1-86.3万吨;美国次之,为56.9-66.8万吨。
近年来,国际市场苹果价格不断下滑。2000年与1996年相比,美国苹果的出口价格降低19.4%、法国降低13.5%、新西兰降低40%,日本苹果的国内价格10年内降低了近一半,导致欧美和日本许多国家苹果生产不断萎缩,果品自给率急剧下降,欧美由10年前的89%降为47%,日本由8年前的84%降为41%。目前,发达国家40%-50%的果品靠进口。欧洲市场鲜果的需求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从而给我国苹果出口创造了市场空间。
1996-2000年,我国苹果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5%,2000年比1995年增加创汇5126万美元,增长113.2%。主要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占出口总量的72%-99%,少量出口至欧洲。
2、加工产品
苹果浓缩汁是世界最主要的苹果加工产品,其次是果酒、果酱和罐头。浓缩苹果汁是加工果蔬汁饮料的基础原料,欧美日市场的饮用纯果汁、果菜混合汁、蔬菜汁、水果啤酒等,都离不开苹果浓缩汁这一风味特性温和的基料。国外90%的饮料生产厂商将浓缩苹果汁作为饮料生产的基础配料,从而决定了未来对苹果浓缩汁的需求将继续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2000年世界浓缩苹果汁贸易量已超过65万吨,按目前的需求增长率,预计到2005年贸易量将达到70万吨。过去主要是发达国家消费浓缩苹果汁,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浓缩苹果汁主要出口国为中国、波兰、德国、意大利、阿根廷、智利、匈牙利等,主要进口国为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澳大利亚等,最大的进口市场是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市场的年需求量为40-46万吨,其中美国20万吨左右,欧洲接近20万吨,日本在6万吨以上。美日德等一些国家,随着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国内浓缩苹果汁生产的规模不断缩小,还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这三个国家从我国进口浓缩苹果汁的数量占其进口总量的比例大致为:美国18%,日本70%,德国8%。2000年我国苹果汁出口14.2万吨,占世界苹果汁出口总量的1/4,创汇1.16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9051万美元,增长349.8%。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
从出口方面看,按1996-2000年我国苹果出口年增长16.5%计算,到2007年我国高档苹果出口量将达到86.8万吨,2012年可达到186.3万吨;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东南亚、俄罗斯、欧洲、中东和北美。目前我国通过边境贸易向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国家出口苹果近100万吨,未来5年将继续增加,预计将达150万吨以上,2012年有可能突破200万吨。我国苹果浓缩汁目前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万吨以上,按占世界苹果浓缩汁贸易量的1/3-1/4计算,2007年我国至少可出口浓缩汁20万吨,加上其它加工制品,可以消耗苹果200万吨;2012年浓缩汁出口25万吨,加上苹果酒等产品,可消耗苹果250万吨。主要出口国家仍将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以上合计,我国出口苹果及其加工制品总量2007年将达到436.8万吨;2012年达到636.3万吨。
从国内需求看,我国有巨大的苹果及加工品消费市场。根据《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测算,2000年我国苹果需求量为1790万吨,按3%的年增长率计算,到2007年苹果的需求总量将增加到2201万吨,2012年达到2552万吨。目前我国苹果汁的人均消费量不足0.1升,如果5年内人均消费苹果加工品增加到1公斤,消费苹果量将增加130万吨;到2012年消费量达到2公斤,将消费苹果260万吨。
根据国内、国外市场分析,2007年我国苹果总需求量将达到2767.8万吨,2012年达到3448.3万吨(见表1)。
表1 2007-2012年苹果市场需求情况表(单位:万吨)
|
出口需求量 |
国内需求量 |
总需求量 (鲜果+加工原料) |
|||
鲜苹果 海关出口 |
鲜苹果 边贸市场 |
浓缩 苹果汁 |
鲜苹果 |
浓缩 苹果汁 |
|
|
2000年 |
29.7 |
100 |
14.2 |
1790 |
1 |
2071.7 |
2007年 |
86.8 |
150 |
20 |
2201 |
13 |
2767.8 |
2012年 |
186.3 |
200 |
25 |
2552 |
26 |
3448.3 |
(二)竞争力分析
尽管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与其它苹果生产国相比,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总量规模优势。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大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见图1)。随着我国新发展果园逐渐进入盛果期,苹果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还将提高。本规划实施后,我国的苹果生产将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将继续减少。随着优势区域内苹果单产的逐渐提高,我国苹果产量将有所增加,苹果总量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影响世界苹果生产格局。同时,随着我国苹果加工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苹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更大的规模优势。
图1 2000年苹果主要生产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
2、资源优势。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渤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适宜产区,年均温度8.5-13℃,年降雨量500-800mm,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以上,着色期日照率在50%以上。除了降雨多数分布在6-8月外,气候条件与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家的著名苹果产区相近。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高档苹果的生态条件。另外,我国选育和引进的品种有近700个,各国主栽品种在我国几乎都有栽培,能够针对国内外市场,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苹果。
3、价格优势。我国苹果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新西兰、日本等。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苹果生产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优质苹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如套袋、采收等。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低,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我国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我国出口苹果的价格相对较低,一般为300-500美元/吨,比世界平均价格低39.1%,比新西兰、美国、法国分别低85.5%、68.7%和64.2%。另外,由于我国苹果加工原料价格低,以苹果浓缩果汁为主的加工品也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
4、区位优势。我国与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地缘优势突出。东南亚国家均不产苹果,年苹果进口量在30万吨左右,这一地区是我国苹果的传统出口市场。俄罗斯年苹果进口量为48万吨左右,我国北方产区每年都通过边贸形式向该国出口大量苹果。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生态适应性和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苹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出口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苹果优势区域建设,通过强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苹果出口基地、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贮藏加工等建设,实施名牌和龙头带动战略,推进苹果产业化经营,加快外向型苹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通过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提高我国苹果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苹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我国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力争使我国苹果生产水平在2007年内接近或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具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苹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区域内苹果的产量由占全国总产量的76.5%提高到85%以上;优质果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平均单产由604公斤/亩提高到1000公斤/亩;高档苹果出口量由近30万吨提高到90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比例由6%左右提高到15%;贮藏能力由20%提高到50%以上,其中普通冷藏和气调贮藏分别达到30%和10%;初步形成冷链系统,冷链运输量达到商品果总量的20%以上;商品化处理能力由1%提高到20%;加工能力由不到10%提高到20%以上。
通过10年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优势区域内苹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平均单产达到1300公斤/亩;高档苹果出口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占世界出口量的30%以上;贮藏能力达到商品果的70%以上,其中普通冷藏和气调贮藏分别达到40%和25%;形成比较完善的冷链系统,冷链运输量达到商品果总量的50%以上;商品化处理能力达50%以上;加工能力提高到30%以上。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
1、生态环境。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符合《苹果学》中划定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的指标要求(见表2)。
表2 苹果生态适宜指标
![]() 24小时热线:13007076388(微信同号) |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免费声明 人才招聘 |
购买流程 报告购买 行业资讯 发货配送 |
定制报告 专项报告 市场调研 实地调研 |
付款方式 公司帐号 支付宝 微信转帐 |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质量保证 实体培训 |
联系电话: 0351-2559421 0351-2559417 13007076388 |
联系人:李梦 24小时服务电话:13007076388 (微信同号) 订购邮箱:syzh6688@163.com 版权所有:山西双赢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 晋ICP备2022007802号 |